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内翻角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前后的变化及其与临床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中的45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为2008年7月-2011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病例,患者胫骨平台内翻角要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分别进行测量,测量使用PACS图像分析软件,评定患者的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胫骨平台内翻角在复杂骨折手术治疗后为(4.13±0.73)°,与正常的胫骨平台内翻角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术后胫骨平台内翻角明显正相关于膝关节功能(r=0.937,P〈0.05)。结论胫骨平台内翻角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前术后变化较为明显,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术后胫骨平台内翻角的纠正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低场MRI在膝关节隐性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的MRI表现及其分型,评价低场MRI在隐性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有明确膝关节急性创伤史、临床上持续疼痛、活动不利及不能负重而常规x线平片未见明显骨折的病例,行低场磁共振检查,采用SE序列T1WI、GRE序列准T2WI和STIR序列脂肪抑制成像,发现隐性创伤骨折120例,分析病灶的部位、范围及程度。结果120例隐性骨折发现病灶170处,根据骨折累及的范围和程度,将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分为隐性骨皮质骨折(31例)、隐性骨软骨骨折(13例)和隐性骨内骨折(76例)三型。结论低场MRI选择适当的检查序列,能清楚地显示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的病变特点,准确诊断隐性骨折的部位、类型及合并的关节附属结构损伤,对骨科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估计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双螺钉系统与3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8例,女29例;年龄31~71岁,平均50.6岁;左侧41例,右侧26例。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双螺钉系统组(A组)30例,男19例,女11例;空心加压螺钉组(B组)37例,男19例,女18例。按Pauwells角分型:Pauwells角≥50°空心加压螺钉组22例,双螺钉系统组16例;Pauwells角<50°空心加压螺钉组15例,双螺钉系统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切口感染、术后并发症、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置入满意率、骨折不愈合发生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内固定失效率、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结果:6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30~59个月,平均42个月。从围手术期指标分析,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切口感染、术后内科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双螺钉系统组为(31.1±9.7)min;空心加压螺钉组为(40.4±12.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术后评估及中远期并发症分析:在内固定置入满意率、骨折复位质量、骨折不愈合发生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内固定失效率上,Pauwells≥50°的病例,双螺钉系统组未出现退钉、断钉、螺钉切割股骨头等失效病例,而空心加压螺钉组有2例出现退钉,2例出现螺钉切割股骨头,2例螺钉未完全进入股骨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auwells<50°的病例,双螺钉系统组出现1例螺钉松动的失效病例,空心加压螺钉组有1例出现螺钉切割,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螺钉松动、退钉及切割股骨头的患者年龄都大于65岁。术后6、30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确实等优点。与传统的3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比较,双螺钉系统组具有更少的手术时间,更少的内固定失败率,更高的患髋功能评分。特别对于Pauwells角≥50°的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田建宇  周晓俊  厉孟  段永宏 《安徽医药》2007,11(11):1028-1029
目的探讨腕部Ⅰ、Ⅱ型电烧伤的修复治疗。方法将1998~2004年以来的18例腕部Ⅰ、Ⅱ型电烧伤,均以伤后2~5 d早期切痂,较为彻底地清除坏死组织,大部分I型及部分Ⅱ型创面一期以腕部邻近尺动脉上皮支皮瓣、筋膜皮瓣、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结果16例创面一期修复,2例部分坏死,1例植皮修复,1例再次行腹部远位皮瓣修复。随访4个月~6年,大部分病例术后外观好,肌健与神经损伤者活动及感觉功能均有较满意恢复。结论早期清创切痂,腕部邻近皮瓣及腹部远位皮瓣修复创面是一较为理想的腕部Ⅰ、Ⅱ型电击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皮微创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术后康复锻炼的效果。方法对26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前给予康复训练指导;术后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实施起始康复、继续康复、促进康复、后期康复等4个阶段的康复护理干预。结果术后3个月按Johner-Wruhs标准评价,优18例,良6例,中2例。结论术后有效的康复锻炼有利于患者术后膝、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杜俊锋  朱仰义 《中国骨伤》2015,28(5):450-453
目的:探讨拇长屈肌腱转位后应用挤压螺钉重建陈旧性KuwadaⅣ型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拇长屈肌腱转位后采用挤压螺钉固定重建26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20~66岁,平均44.2岁。所有患者为单侧损伤。MRI显示跟腱断端距离为6.0~9.0 cm.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Leppilahti跟腱修复评分进行评价疗效。结果:26例获得随访,时间18~68个月,平均30.4个月。术后无神经损伤及切口感染,所有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术后踝关节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AOFAS踝与后足评分由术前52.27±12.30提高至术后90.92±6.36(t=-18.26,P<0.05).Leppilahti跟腱修复评分术前34.23±12.86提高至术后90.00±5.10分(t=-22.67,P<0.05).结论:拇长屈肌腱转位后应用挤压螺钉固定来重建陈旧性KuwadaⅣ型跟腱断裂具有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肌腱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的MRI分型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膝关节隐性骨折的MRI分型,评价MRI在隐性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有明确膝关节急性创伤史、临床上持续疼痛、活动不利及不能负重而常规X线平片未见明显骨折的病例,行磁共振检查,采用SE序列T1WI、GRE序列准T2WI和STIR序列脂肪抑制成像,发现隐性创伤骨折120例,分析骨折的部位、范围及程度.结果 120例隐性骨折发现病灶 170处,根据骨折累及的范围和程度,将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分为隐性皮质下骨折(76例)、隐性骨皮质骨折(31例)和隐性骨软骨骨折(13例)3型.结论 MRI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手、足部骨折、脱位是一种较常见的损伤,常用X线正、斜位摄片来作出诊断,但仍有部分骨折、脱位在常规X线正侧位难以显示.临床上常用CT检查来明确诊断,费用较为昂贵。本次研究采用加摄x线侧位,也能满足对手、足骨折、脱位的诊断需要,可部分替代CT检查的作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们对20例肱骨下段骨折患者采用采用后侧肌间隙入路、外侧重建钢板及内侧重建或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均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9~67岁。左侧12例,右侧8例。伴尺神经或桡神经损伤者4例。AO分型:A3型3例,B1型2例,B2型6例,B3型5例,C1型4例。无合并血管损伤及骨筋膜室综合征。受伤至手术时间2~7 d。1.2治疗方法全身麻醉。患者健侧卧位或俯卧位。作肘后直切口,起点为尺骨鹰嘴,长约10 cm。显露肱三头肌  相似文献   
10.
髋臼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髋臼骨折系高能量损伤所致,并因髋臼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加大了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护理难度.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进步,内固定技术和器材的改进以及影像学检查的发展,愈来愈多的学者支持髋臼骨折患者早期行手术治疗.1999年4月至2006年12月入住我院的69例髋臼骨折患者经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预期疗效.现将围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